消失在街头巷尾的报刊亭,是一代人文学情感的落幕

2019-06-14

华西悦读
06-1414:36

转载自百家号作者:方一介

文/方一介
曾几何时,那些伴随着我们成长、分布在大街小巷的报刊亭,已经悄然消失在了车水马龙的街头巷尾。报刊亭的消失,成为了一代人文学情感落幕的标志。


法国作家雨果在小说《悲惨世界》里说,“下水道是一个城市的良心”
如果再进行一个比喻,那么我想说,报刊亭是一个城市的养分。
我是一个90后,小学时候,科技并不像今天这样日新月异,我也不像今天的孩子那样,手捧iPad,从互联网上获取海量信息。
我的童年,是和一本本薄薄的杂志度过的。
从小学四年级开始,我便喜欢上了去报刊亭看杂志。那个时候,学校和家的附近,都会有报刊亭,亭子外面摆放着琳琅满目的杂志,有文学类的、时事类的,也有各式各样五彩斑斓的画报。单是在报刊亭前面发呆,都足够看上好一阵子。



我喜欢从报刊亭买来一本杂志,坐在家里百叶窗的旁边,阳光从百叶窗缝隙中透露出来,洒在崭新的书页上,配合着我阅读完一篇篇言之有物、拨动心弦,时而让我恍然大悟,时而又令我唏嘘不已的短文。
至今,我还记得我最喜欢的一本杂志,是西北一所名校主办的。我犹记得,页面上印刷的淡黄色配图和纤细精致的字体。
然而,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,城市里的报刊亭,开始骤然减少,直到我常去的最后一家报刊亭,也黯然关闭,我才知道,也许报刊亭,已经开始与信息化时代格格不入了。



大学毕业后,最常听到的,就是“大数据”三个字。如今的人们,已经招架不住如潮水般涌入的信息,孩子们也不像曾经的我,可以安安静静抱着一本杂志看上一个下午。
美国人尼尔波兹曼在《童年的消逝》一书中说,科技改变了孩子们的童年,当儿童和成年人共同接受来自电视、电脑屏幕的信息传递的时候,童年就不再存在了。
在我的童年里,报刊亭有限的信息,给予了我无限的遐想。而在报刊亭,甚至纸质媒体衰亡的今天,每个人都成为了“容器人”,正如日本学者中野牧在《现代人的信息行为》中指出的,每个人都成为了“手机人”、“电视人”。那些本应供人消遣的事物,却变成了人的本质。
现在的人,也许再也难有纯粹阅读的乐趣体验了,带走它的,正是被人渐渐遗忘的报刊亭,是一代人文学情感无处存放的流浪。




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

在线咨询
联系电话

010-60213517